首页

搜索

第65章 厉兵秣马 (第1/2页)

郭衡在长安得了怎样待遇,倒不是李业所关心的事情了。

此时的李业,主要精力依旧还是放在了西域问题。

得益于后世课堂上接受的政治教育,李业深刻明白一个道理。面对眼下中原各个势力割据,互相混战的情况下,他们内部矛盾爆发的时候,便是自己可以积极扩张力量的时机。

就眼下而言,自己未来争霸天下,最主要的对手,无疑是李克用的河东集团和朱温的宣武军集团。

如今,因为长安那边执意作死,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两三年内,李克用的麻烦不会小,而朱全忠必然也会卷入到这一轮新的军阀混战当中。

这是符合李业战略规划的,因为他知道,长安朝廷的失势,已经进入了倒计时,这位新皇帝愿意发挥最后一点作用,给自己搅动关东局势,最好不过。

凉军正因趁着这个机会,进一步开拓西域、草原,经营西北,完成当初和敬翔等人,一同制定的战略第一步。

等整个西北统合完毕,不难预计,便可锻炼出一支真正的精锐铁骑来。

在原有的效节、朔方、河西、陇右四军外,新建归义和安西两军。

统合完成后的凉军,约在五万人左右。

想要养这么多人马,尤其中间骑兵占比要超过四成,以此时代的生产力条件,至少需要六十万户以上的人口基数,以及庞大的财政收入。

所以他迫切的想恢复对西域控制,重新打通丝绸之路

按理说,哪怕李业的计划如期完成,其所形成的经济人口规模,恐怕也没法和朱全忠之类,掌握了中原、两淮膏腴之地的诸侯相提并论。

但战争潜力,尤其是在农业时代的战争,不是这么算的。

要是财帛能够解决一切,两宋早就暴打辽金、蒙古了。

因为朱全忠那个基本盘虽然大,但却不稳当,利益格局错综复杂,豪强、军头、衙兵,月月打,年年打,根本没办法停下来搞什么改革。

李业这边却全然不同,西北庞大的草原和山脉,是无数战争资源的产地——皮革、战马、铁矿,以及优质兵源取之不尽。而政治格局却又简单得多,草原之上拳头决定一切,缺乏晚唐时代,藩镇军阀的政治包袱,能够真正另起炉灶、从头开始,打造一支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军队。

对于李业而言,一支能保证忠诚的军队,一个运转健康的政治机器,可比什么十万二十万大军重要多了,他可不想哪天也被人“陛下何故造反?”

兼并归义军后,李业并没有急着立马西进,而是留在了敦煌,大有常驻于此的架势。

之所以这么说,乃是因为凉王连妻妾都接过来了

确切的说,这是凉王妃崔瑛的决定

自从一年多前,长子出生后,李业就一直没有再添子嗣,这让崔瑛十分担忧。

这可不是什么儿女情长、后宫争风吃醋的戏码,作为这个新兴政治集团的女主人,崔瑛是真的担心。

这年头无论皇家还是平民,幼儿夭折率颇高,所以李业长子直到现在都没有取大名,只有个兰儿的小名(出生当天收复兰州),一般要等到五六岁,逐渐长大安稳后,才会取大名。

李业虽然号称宗室余脉,可实际上不过寒门出身,又是家中独子,家族人丁凋零,全无助力,这对于一个政治集团领袖而言不是什么好事。

当年唐初,李唐平天下为何这么快,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宗室得力,除了太宗皇帝这个变态,撇开争议颇大的建成、元吉不谈,宗室当中,如李道宗、李孝恭、李神通等人,就算谈不上多优秀,至少也都能独当一面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作为“外戚”的崔氏,才会在凉国政权里如此受重用,就是因为李业没有属于自己的“宗室力量”。

但崔瑛不想做吕后,她了解自己丈夫,也不希望自己家族日后落个诸吕那般下场,所以对李业的子嗣问题格外上心。

李业这边战局刚告一段落,崔瑛就立马把凉王府里的侧妃张嫣、妾细封氏全都送了过来。

按理说,李业在打仗时一向严谨,向来是不带妻妾随军的,这点众文武都知道。

但奈何此时坐镇后方的张承业、敬翔,对于王妃的决定,亦是举双手支持。尤其是张承业,作为一个对唐室忠心耿耿的宦官,纵然李业向来尊他为兄,连崔瑛都要跟着称呼一声“伯兄”。

但张承业自己,却一向以李业家臣自居,对于这种李业子嗣问题,他向来十分严肃。

不仅支持王妃的决定,还以凉王府家令的身份,在灵州主持挑选了使女二十人,跟着两位凉王姬妾,一起送了过来。

还专门写了一封文书,对李业痛陈忠言,表明宗祧继承之重要。

而其他文武官员们,对待这件事的态度,不仅不觉得荒谬,反倒是认为王妃真是贤后,识大体,张大官亦是明是非的忠宦,敢于觐见,而非阿谀奉承君主。

毕竟事情到了今天这个地步,谁不知道,自己的富贵前程、身家性命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