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64章 安西故土与故人(下) (第1/3页)

当郭衡真正踏上敦煌土地,看到那并不算高耸的城头上,猎猎作响的唐字篆书大旗,心中翻腾不已。

虽说从他幼年知世事以来,身边的长辈父兄,便不厌烦地一次次重复着,那向东越过万里之外,方才是自己的故乡。

那个曾经约大漠,绝草原,东极高丽,西抵波斯的帝国,方是自己的国邦。

可细细想来,自生长以来,其实他从来都没有见过,真正的大唐军队,没有踏上过真正的唐土。

汉文化本身,有极强的向心维持力,故而郭衡等人依旧还说汉言、行汉礼。这也不奇怪,在李业过去光复的陇右等州,也有大量当初唐廷退出西北后,被吐蕃征服,化为部落的汉民。

但这些人哪怕隔了多代,或多或少,也保留着相当汉地习俗。

相较之下,安西余部虽然自龟兹失陷后几十年,一直游荡在外,生存艰难,可并未接受过吐蕃统治,哪怕隔了几十年,一应风俗,与西北汉家,别无二样。

跟随郭衡一起来的,还有各族当中几十名代表,大都是当初郭昕都护府中文武官吏后人。

到了郭昕这一辈,没再自称为都护,而是以“安西都护府骑兵都尉”自居,其下数千民众,以百户为一屯,共计十一屯,每屯设有副尉,便是安西四镇仅存的军民了。

李业闻讯,亲自出城三十里相迎,命数百骑兵列队,旗帜伞盖,极为隆重的礼仪迎接,引得城中好事民众纷纷外出围观。

敦煌在西域是大城,尤其是张议潮、张淮深两代领导人,都给予了敦煌相对安宁清明的环境,几十年的时间里,也促使敦煌繁荣起来。

故而此时的敦煌城,仅是城内及郊外的编户人口,就有六千多户,约四万余口。加上沙州所属其他县、堡、关、镇,恐有约两万户以上。

李业对敦煌相当重视,严令各部不得扰民,大军主力不得入城,让敦煌丝毫不像是一座刚刚经历了残酷战争的城镇。

郭衡自幼在西域长大,还是第一次见到这般汉家礼节,可谓诚惶诚恐。

见李业带着数百骑兵,铠甲曜目,斧钺仪仗齐全,一时间都不知进退。

只看着一身凉王派头的李业主动下马,率先来迎,这才反应过来

“草,草民怎敢劳烦大王亲迎?”

郭衡激动之下,一揖到地,被李业亲手扶起,却见眼前,传闻中拥兵十万,受大唐朝廷钧命,西征讨逆的凉王殿下,却是年轻得过分,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年岁,丝毫不似想象中那般虎背熊腰。

唯独身量颇高,比自己超出半个头来,一双剑眉下,凌冽的目光,不怒自威,渊渟岳峙,令人不敢轻易言语。

先是在他身上扫视打量一番,方才大笑道

“君便是汾阳郡王后人,武威郡王之孙?”

“祖宗之德,衡不肖子,焉敢自居。”

郭衡连忙谦让

当初最后一任安西大都护,郭昕,便是再造大唐的功臣,汾阳郡王郭子仪亲侄,而郭昕本人,后来在消息传回长安,朝廷得知安西尚在抵抗,也被隔着几千里,遥封为武威郡王。

李业却是直接握住对方手,拉着上了马车,还向郭衡引见了杨师厚、张淮深、王建等人,笑着道

“郭君且在沙州稍待,我已上书陛下,并告文华州郭氏,想必不久之后,便有回复,君祖孙三代,坚守西域,前赴后继,士气骨鲠,不让于汉之苏武、张骞!届时朝廷自有表彰,以示君三代之烈!”

可怜自幼就在西域跟着族人四处游荡的郭衡,哪里见过这般阵仗,面色涨红,都忘了推辞。

李业随即带着郭衡,上车校阅兵马

河西、效节,以及新重组后的归义军,六千步骑,分左右排开,队列齐整,兵械、甲胄耀眼,高呼

“大唐万胜!”

阳光下,战士手中陌刀的锋刃,与明光铠胸前的护心镜交相辉映。

高大的西域战马都披上了一层甲胄,人马具甲,宛如钢铁巨兽

郭衡一时有些眼热

想必当年安西都护府尚在时,自己祖父、父亲,为之赴汤蹈火、死不旋踵的,也是这样一支军队吧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高昌回鹘那边,自从仆固可汗的几千人马,被杨师厚砍瓜切菜打得大溃,只带着几百人逃出升天以后,高昌回鹘便不敢再兴兵报复,而且收缩守势。

仆固可汗也是被打怕了,生怕凉军乘胜追击杀过来,一口气攻克西州、高昌。

李业倒也没有马上找他算账的意思,但却借着接收安西遗民的机会,让杨师厚和王建,各率三千兵马,大摇大摆横穿回鹘人控制的西州,把数千安西遗民接了过来,整个过程,回鹘人不敢有半点脾气。

按照李业的设想,安西遗民尚存这种大事,上报长安后,肯定要引起轩然大波。

届时,郭衡这种,祖孙三代,忠于职守,孤身坚守异域的典型,无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