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55章 凉王操典 (第1/3页)

杨师厚移镇凉州已经有一年半

凉州在西北,算是与灵州相当的重镇,无论是人口还是战略地位,都相当紧要,否则李业也不会必须让自家兄弟,坐镇掌握。

在李业的努力下,凉国施行了基本的文武分离,虽然实际上,作为凉国政权的三号人物,凉州刺史兼河西布政使韩群,还是不敢和杨师厚唱反调的。

但相较于以往,地方官吏在藩镇兵将面前,屁都不敢放一个的状况,还是已经改良了许多。

于是乎,杨师厚的绝大部分精力,都投注到了训练八千五百河西军之中。

因为纪律严格,李业麾下军队,待遇向来比一般藩镇强,但同样的,训练强度也要大得多。

基本做到三日一操的水准,所谓操,是指集训,也就是结阵演练,并不是说三天才训练一次,如战斗技能,什么格斗、射术的训练,肯定是天天都有的。

在士兵的训练方面,其实杨师厚做得,比符存审还要好些,这也和他严谨的性格相干。

同时,李业建立的军政学堂,从两年前,就开始在凉州、秦州推广。

河西军也建立了自己的武备学堂,将军中优秀士卒轮换培训。

为此,李业专门让敬翔、李振和杨师厚等人,共同商定了一个总的教材,用于培训军官和操练士卒。

敬翔对于李业的想法,相当叹服。

这个时代,虽然也已经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军事著作。

但其中,大部分,如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孙膑兵法》,以及国朝初年,李靖等优秀将领的著作,都是在宏观的论述战争规律,许多甚至是军事哲学,而非具体的战术。

更不会深入到阐述队、火这种十几人,几十人规模的战术安排。

这些兵书,对于培养高级将领、统帅,固然是优秀的作品。

但李业所需要的,却不是这些。

他需要的,是一部马步军操典。

系统的规范、介绍,军队中,涉及的编制、装备、训练方法,行军、驻扎,以及基本战术动作等等。并非是宏观战略,而是细枝末节。

因为他要培训的,不是高级将领,而是基层军官,乃至于士官。

历史上,第一步系统达到这个标准的,是北宋名臣曾公亮所著《武经总要》。

但武经总要与其说是操典,更像百科全书,太复杂,李业没有精力编纂,对于文化水准极低的将士们也不友好。

他真正想要对标的,其实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——戚继光的《纪效新书》。

纵观历史,戚继光并不是最顶尖的名将,但毫无夸张的说,他却是最顶尖的军事家。

因为戚继光真正把练兵和打仗这件事情,变成了一门谁都可以学的技术。

可以说,以其思路训练出来的部队,已经接近了近代化军队的门槛。

毕竟自古以来的强军不少,但却很难复制,往往都是本时代出类拔萃的存在。

而戚继光那套不一样,只要你识字,读完他那半白话写的兵书,并且不折不扣执行,诶,你也能拉出一支戚家军来。当然,能不能不折不扣执行下去,那就是你的问题了。

以至于直到清末、民国,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,都还有极强的参考性,尚未过时。

这种参考性可不是《孙子兵法》那种宏观意义,而是真的能直接上手,照办的!

而李业所需要的,就是一部戚继光这样的“陆军操典”!

敬翔一开始还没有完全理解,李业的要求,初步和几个文化水准稍高的军中将校,如张归霸等人,编写了一部“校军通论”的初稿,大体就是参考此时流俗的,《太白阴经》、《卫公兵法》等兵书。

李业却大为摇头,稍稍翻阅便否决了。

这让花费两月的敬翔等人大为不解。

李业想了想,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动手,提笔写了一份近万字的目录,和前两篇内容,交给敬翔几人参考。

待诸多文武传阅之后,却是十分惊诧。

因为大家也都是文化人,也不是没读过兵书,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。

李业是用几乎白话的语言写的,并且要求全书都用半白话,方便士卒学习。

开篇目录,就没什么此时兵书常见的大道理

而是开门见山,分为十五章

选卒、队伍、兵制、行止、律令、休驻、旗鼓、补给、军械、临阵、追俘、短兵、长兵、弓弩、马军。

这些名目,也是李业在仿造自己印象中的《纪效新书》目录,略作改变

每一章,要详细到具体实施的举措是哪些。

比如一个队正,如何安排手下不同士卒的任务,行军时哪些警戒,哪些探路,哪些断后?

驻扎时,哪里修营,哪里放哨?如何传达命令,旗语、鼓声如何识别,甚至到埋锅造饭,行军时粮食供给多少,临战时供给多少,战马又是多少,哪些种类的食品,伤员如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