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54章 兄弟阋墙 (第2/3页)

后回到驻地兑现。

这一方面是李业不断监督改革的结果,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这么多年过去,许多凉军老卒,都已经开始成家立业,在西北安家了。

有了产业、家人,不能像之前一样,毫无牵挂的,仿佛职业雇佣兵一样,自然也就安稳下来,有恒产者有恒心。

诸多军士,只是依旧肃穆的站立着,保持着良好的秩序。

这让李业感慨万千,比起什么战斗力,这其实才是他更在乎的事情。

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也算是,李业这个新兴势力崛起后,带动的社会阶层变化。

这些在战争中取得利益、财产,并且成家立业的军士,将在未来,成为李业所建立的政权中,中小地主阶级的主力。

这一点,有些类似于太平天国战争后,湖南、安徽涌现出的一大批湘军、淮军地主阶层。

作为一个接受了良好政治教育的后世人,李业也不难看到这一点,并且积极推动。

因为他知道,从宏观的历史进程而言,晚唐五代,便是一个世家门阀的大贵族体系解体,权力下落至中小地主、寒门、士人阶层的过程。

到了宋明,士人阶层直接主导了社会政治经济体制。

这个历史进程,毫无疑问是进步的。至少对于隋唐时代,什么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
历史大势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

而李业所面对的时代难题,则是另一个问题,也是他将之视为自己的使命。

即在这个历史阶段里,如何减轻民族阵痛带来的损失。

以及如何引导即将诞生的,全新的中国社会主宰者——寒门士人阶层,的内部组成。

因为按照原本的历史,两宋所形成的文官士大夫阶层,不能说不进步(官僚政治是相当进步的制度,是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,中国在这一点相较于欧洲是早熟的),但的确是不协调。

因为五代时期骄横跋扈的牙兵们,事实上也是一种“寒门地主阶层”、“武士政治”。

两宋的有识之士们,基于一百多年的内耗与阵痛,选择彻底让整个武士集团靠边站。

都说宋代“重文轻武”,但那是政治上,其实在经济上,宋代反而是“重武轻文”。

因为手持刀刃的武士阶层,在政权上靠边站后,就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利益来收买,不得不维持数量夸张,效率奇低的募兵集团。

李业不希望走这样的道路。

所以,他想从一开始,就有所改变。

他既不希望,自己麾下的武装集团,如以前和现在的藩镇牙兵那样,以一种秩序破坏者存在,最后把国家引向不归路。

也不希望在完成统一大业以后,就彻底将之抛弃,在政治上靠边站,成为统治集团以经济利益收买的临时雇佣兵。

而是将这个时代,正在蓬勃展露的两股新兴力量,士人阶层不分文武的统合在一起。

即完成武士阶层的官僚化,让他们和同样崛起的士人集团一样,成为官僚政治的一员。

作为崭新的统治阶级,共同主宰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。

毕竟皇帝只是统治者,而不是统治阶级,国家机器永远只向统治阶级负责,个人是没法统治整个国家的。哪怕是施行改革,也必须要先找到能够支持自己的,新的利益集团和阶级,作为依仗。

狂妄认为自己可以脱离阶级而拥有无上权力的人,都是惨痛的失败者,而且愚蠢。典型就是某位“隋明帝”。

李业也正是如此做的,他麾下所聚集的一批新兴精英中,基本都以这两者为主体。

他知道,这个事业,恐怕远比历史上赵家兄弟所做的,更难。

毕竟一刀切,总是要比小心翼翼的平衡简单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“瓜州城那刺史已经说了!”

“只要咱们能出兵,去沙州帮他把那张淮深赶了,敦煌、寿昌,除了府库,其他任凭咱们抢!”

甘州境内,祁连山下,乃是动迁至此的甘州回鹘部落游牧处

四十出头,身材矮小,却十分粗犷的头领,正当着族中几十个头目面,吐沫横飞的激动喊道

甘州回鹘不比高昌回鹘,属于是在北方竞争失败,赶到南面难民,所以条件向来拮据。

但这些年来,随着吐蕃帝国土崩瓦解,他们也得到了极大壮大。

如今整个甘州境内,已经有回鹘、龙家等大小部落数十,合计不下两三万户。

牙合是祁连山下,七个千户规模的回鹘部落中,势力最大的一支首领。

理所当然得到了索勋的邀请

而对方开出的条件,也的确诱人

敦煌可不是什么穷地方,本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,从张议潮光复以后,又安稳了几十年,没有大规模兵灾。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