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14章 西北周边 (第1/2页)

对于指挥使这个名称,唐人并不生疏

因为此前就是有过的

唐末虽然藩镇众多,但有一支军队,是从来不设节度使的

那就是归朝廷直属的神策军,故而神策军的指挥官,就是指挥使,而非节度使,比如此前的李茂贞,就是神策军指挥使,当然了,最新消息,人家被调为金商都防御使了。

但那是禁军啊,类比为李业的效节军,相当于“皇帝的衙军”,不设节度使是能够理解的。

可李业这次,却不止是衙军不设节度,而是外镇,也不再设立节度了。

这不仅仅是一个职务称呼的改变

不设节度,便没有开府建牙之权,也就是说,至此以后,虽然符、杨二人外出,也是统帅大军,但却不能像以往藩镇那样,自辟僚属,但凡官员任命,只要是有品阶的,都必须要先送往灵州用印方可。

既然不能自设僚属,李业还专门给“都指挥使”一职,设计了一整套行政机构。

确切的说,它叫都指挥使司,除了都指挥使外,下设佥事、判官、参军等职,如有副署,则称为同知。

嗯,怎么这么眼熟呢?

也就是此时的军队,没有啥千户、百户的说法,而是都将、队正,否则......

但这也不难理解,自晚唐以后,藩镇遗风一直流毒不浅,其实真正系统解决这个问题的,还真是明初,虽说那一套并不算完美,但起码有一定借鉴价值。

当然,现在李业是不敢让自己手下军士,不发军饷去种地的,敢那样做,估计他自己第二天就得完蛋,这年头军人是特殊食利阶层,可不是什么弱势群体。李业想要坐稳位置,就得把这些军大爷们好好供着。

但对基层还不好直接动手,可对于高层,李业自问掌控力还是很强的。

所以只能先由上而下的慢慢改变

设立都指挥使的另一个意味,就是军权和政权的分离

既然是抄作业嘛,抄一点是抄,抄两点也是抄,老朱同志头发多,不怕薅。

李业以小舅子崔舣为秦州刺史兼陇右布政使;韩群为凉州刺史兼河西布政使,统管两地民政。

倒是没有按察使,也不是因为不想,而是人手不够。

加上兼任朔方布政使的敬翔,看似杂乱的凉国十二州,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。

但这个过程,又并没有以新的“小藩镇”设立的方式进行,而是依旧保持灵州中央的绝对掌控力。

酒肆之间,除了军政学堂的学员,还有不少商人、士子之类。

他们有些是因为商机而来,凉王下诏,废除十二州间,所有商税关卡,从此以后,但凡入境商队,无需向以前那样,每经过一地,从这个小军阀,到了另一个小军阀地盘,就得重新上贡,虽然明明都是在同一个节度使治下。

而是只需入境交一次,出境交一次即可

这里的地界,指的是从陇州、原州(凤翔、泾原虽然名义上不属于李业辖地,但实际上在平灭李昌符、朱玫后,已经将手申了进去),一直到凉州,两千多里的整个商道。

于是乎,来自蜀中、江陵,乃至于岭南的商贾们纷纷闻风而动。

有人听完学员们,杂七杂八的消息后,感叹道

“如此一来,日后这凉王治下,怕是没有藩镇一说咯!”

却也有人道

“亦不尽然,那些军头平时如何做派?怎生凉王这般言语,他们就心甘情愿的不闹腾受管束?我看日后难免要出乱子的!”

坐间,几名军政学堂学员讨论完,就看向其中一人

“郭教官以为如何?”

其人正是郭崇韬,他原本是学员,跟随刘鄩战后,倒也受了提拔,在秦彦部任了队正,倒是没有和李业南下平朱玫,稳当练了一年兵,又被调回学堂,只是这回是担任教官。

郭崇韬闻言,稍稍沉吟思考,而后道

“大王与诸将军各有恩义,尤其是符、杨二位,断然不会辜负于大王,但下面嘛......这就是大王为何要设我等军政学堂的缘故了。”

“这还与我等相干?”

“当然相干!”

郭崇韬果断回答道

“以前藩镇之间,是大军头套小军头,任你节度使如何强龙,却是压不过地头蛇的。大王就是要趁着河陇十二州,俱皆是新附之土,本没有什么军头,就算有,也被杀干净了。”

“然后才好重新安排我等这些,在当地没有根基的学员为军官,又兼轮替之制,再加以军政分离,方才不至于各自分裂。”

众人听完这番分析,俱皆觉得有理

当然,作为未来的军官,他们更关心的还是另一件事

“如此一来,岂非三五年内,都不会再动刀兵?那我等将士,岂非没了建功之机?”

这才是武夫们最关心的事情,虽说平常逢年过节,也会有赏赐,但哪里有参加战斗后的赏赐来得多呢?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