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14章 山河表里潼关路 (第2/3页)

闾左贫民充数。

如此一来,倒是能短时间内凑齐人数

只是,这样的军队,真的能打仗吗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六日后

广明元年,十一月二十二

匆忙数天时间,凑齐的“十万大军”,终于离开长安,向潼关方向挺进。

圣人亲自出城为大军饯行

这位曾经做出“马球定三川”荒唐之举的天子,并非是不聪慧,只是大都多用在享乐罢了。

面对汹汹而来的黄巢义军,年轻的皇帝也慌了神,六神无主之下,只有紧紧抓住亲信的“阿父”田令孜。

当田令孜拍胸向他承诺,还是勉强稍安定下来。

他对战争没有直观概念,只是觉得京中神策军好歹十几万人呢,就算拖不住,也够护送自己跑路吧?

大不了再回蜀中高乐便是。

而这一日,送行的却不止皇帝

无数士兵家属挤在咸阳桥边,哭声震天,士卒们同样是心情戚悲

母子、夫妇,抱头掩泣,依依难舍

他们哪里是什么职业军士?就在前几天,还是东西坊挑货的力夫,走街串巷的货郎、巡道的衙役、门店里的伙计。

还有商贩、赘婿、游侠......

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

耶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。

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云霄!

距离城外不远,长安郊区的一处酒肆上

两名文士打扮的年轻人在二楼,斟酒对饮,遥遥望着这一幕。

其中一人苦笑道

“若非和右军的支计官有点旧识,此番愚弟恐怕也难免这一遭啊。”

对面人嘲笑

“什么旧识,不就是贿赂吗?亏你也是名臣之后!”

二人,一个姓氏很少见,唤作敬翔,冯翊人(三辅,长安郊区),昔日唐中宗朝宰相敬晖之后,两年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,未中,就一直留在了京中。

而另一位年纪稍长,身世就更为坎坷些,虽然祖上也出过节度使,但在关中豪门大族眼中,依旧是寒门。

他自幼好学,才华横溢,在家乡多有闻名,第一次参加科举,竟名落孙山。李振不服气,又连着考了几次,仍是榜上无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逐渐意识到

很多东西,和真才实学没关系。

也因此变得愈加愤世嫉俗,可以说,对于黄巢大军的到来

他心中虽然也有惊惶,但未必没有幸灾乐祸。

“不过,这十万大军,看似汹汹,但只眼下长安城外这一幕,便是没有半分胜算!”

李振将杯中浊酒一饮而尽,此时尚未有蒸馏酒,故而古人酒量都颇大

“敬兄,以你看来,这黄贼,有无机会趁此机会亡了唐廷?”

如此番有旁人在侧,必然是惊骇欲绝,就算谁都知道大唐已然江河日下,但这般亡国之语,还是有些惊世骇俗,毕竟三百年的惯性,依旧庞大。

敬翔却是先认真沉思,而后摇头

“不会”

“昔日后汉黄巾、董卓之乱,难道势头比今日黄贼小吗?论千秋成败,大唐地位不比两汉稍逊,同样的,积累的人心、威望,不会一朝丧尽。眼下长安、关中的确无可战之兵。但三川、西北、河东、河南、河北呢?那些个藩镇,也许不愿为朝廷在黄贼势盛之时,火中取栗,但事后,未免没有借此机会,宰割天下,瓜分州郡的打算!”

“一如汉末三国故事啊......”

李振闻言,摇头失笑

“是矣,是矣。自古首难者死,先发者亡,昔日秦末逐鹿,陈涉吴广前驱而先死;王莽篡位,赤眉绿林何尝没有进逼过长安?”

“鹿死谁手,最后还是要看天下豪强啊......”

当黄巢席卷中原之际,李振也曾产生过前往洛阳投奔的想法。

但很快就在自己理性以及敬翔劝阻下,放弃了。

因为正如二人所言,自古以来,首发的农民起义,几乎不可能成功,不只是后世人,站在历史高处,能看到所谓“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”。古代的有识之士们,也不乏明眼人。

黄巢威势磅礴,号称百万,似乎天下莫能与其争锋。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,这也是绝大多数起义军失败的原因。

没有根脚,或者说根据地。无论是昔日汉高祖刘邦,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,他们能成功的关键,都在于经营出了自己的地盘。

而黄巢不过数年间,就转战全国,根本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好好待过两年。

这倒不是说黄巢目光短浅,其实义军之中不乏聪明人。

而是首发起义军最大的弱点

孤军奋战,举世皆敌,朝廷秩序还没有彻底瓦解,就算想停下来经营,也做不到。汉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