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22章 宥州党项之战(上) (第2/3页)

了灵州的三期,就没这么早能毕业了,得等到明年,才算结业分配。

除了学制延长,正规,招生也更加规范,主要分为三个渠道。

首先是面向军队,一个渠道是立功士卒被推荐入学,这是对优秀士卒的奖励,在战争中发掘有潜力的士卒进行军官教育培养。

另一个同样是面对军中,每年的全军考核比武,取得优异成绩者,同样能得到推入资格。

除了军队,还面向社会招考,因为既然叫做“军政学堂”,当然除了军,还有政。此时并非是单纯的军官预备团,还是地方行政干部培训班。

至于参考的生源,就涉及到李业所展开的另外一项工作了。

于州县两级,重建官学

保证县有县学,州有州学,能够容纳数十到数百的学生士子学习,一方面,可以趁此机会,将许多党项首领子弟,以“质子”的方式纳入其中,取到同化目的,另一方面,也是把官僚集团的来源,普及到自耕农和小地主级别也能参与。

此时在教育和人才问题上,唯一还困扰李业的,只有教育和选拔内容的选择。

李业并没有傻到去搞什么物理化学,因为这些东西,除了他自己,谁也不懂,既没有相应成熟的,为人所知的教材。唐末不是明末,科学探索别说成型,许多连起步都没有,还处在早期萌芽状态。

就算临时编写出来,不成体系,李业自己都复述不清楚,前后矛盾,反而贻笑大方,也不能短时间让人接受,反而会让原本有自己意识形态的古人,陷入思想混乱当中。

他现在是来争天下的,不是来坐天下的,所作所为的根本目的,还是为了兼并战争,为了统一,就必须要维持自己属下,从官僚到百姓的意识形态统一,和稳固,这种情况下,搞什么文化革新、思想解放的,那是找死。

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做,但起码不是现在。

对于一台战争机器而言,稳定盖过一切。

所以李业果断地选择了最传统的意识形态,作为标准——儒家经典。

这并非因为孔丘那套有多正确,而是儒家这一套,是此时能找到唯一完整的,被广泛接受的统治阶级教育体系。

再说了,如果李业是黄巢手下,饿得吃不上饭的饥民,孔丘那套就是放屁。可现在的李业,是统治者,当然巴不得自己手下个个都是忠臣孝子,尤其是在五代十国,相较于军阀丘八们的道德水准,吃人的封建礼教都变得可爱起来了,毕竟丘八们是真吃人啊!

于是乎,李业便开始施展“贤王”形象,号召凉国十数州境内士子,进献儒家七经不同抄本,给与奖励。

然后让敬翔等人组织有进士身份的官员们,核对校阅,增减文字,等删减完成后,便在灵州刻石成碑,作为教科书范本。

这个工作,是一个漫长过程,这么说也得一两年,在此之前,各地州县学,也就只能暂时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了。

这一刻,李业突然对宋朝的统治者颇为理解了。

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,总是要比打破一个秩序,要难得多。

魏晋五胡,直到隋唐才得以重建,而五代十国后,同样用了上百年,才把补丁一点点打完。

光启二年,十月,凉王治下十五州(含宥州、陇州、原州)开始秋收工作。

同时各州府的户口统计也进入尾声

虽说过去两年,并没有扩大多少耕种面积,河渠修复的小郭也没有马上见效

但稳定的秩序,就是最好的增产剂

凉州、灵州、秦州等地都迎来了丰收,具体的收获数量难以统计,但就以先行已经减免不少的州县租税而言,依旧能收到一百五十万斛上下的官粮。

这个粮食数量,足以支撑现在的两军再扩张一倍规模

事实上,募兵工作,也紧随着秋收完成后进行

这时代的军队,基本上都是脱产的职业军士,虽然战斗力的确强,可也会耽误农业生产,多一个兵,就少一个纳税的民户,同时还多一个要发赏赐的大爷。

所以李业对于募兵工作,分为了三条线。

首先是野战军,也就是效节、朔方、河西、陇右四军,扩充员额都相当谨慎,按照各军所报需要,每年的赏赐、粮草开支,一一核算无误后,才开始在各州选募。

条件也颇为苛刻,必须是十七岁以上,三十岁以下的青壮年,身高五尺,不要游侠、地痞,以农民、工人,尤其是自耕农、小地主出身为最佳。

最后申报的员额,效节军扩两都,两千人,总数达到七千。

朔方军扩三都,两千五百人,总数达六千五百。

河西军扩两都,一千八百人,总数达七千八百。

陇右军扩三都,两千五百人,总数达七千五百。

如此,加上两府亲卫,凉军野战部队规模,达到三万余

这次扩军,重在骑兵和弩手,约八千的扩军员额中,三千是骑兵,组成三个新的骑兵都,还有两千六百弩手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