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

第72章 西北有孤忠 (第1/2页)

在朔方以西的三千里外

沙州,敦煌

归义军节度使(自称),瓜州、沙州刺史,张淮深

正伏于案前,看着手中。来自瓜州、肃州的军报。

回鹘人和吐蕃人越来越嚣张了

距离敦煌腹地不过二百里的瓜州,已然沦为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相争的战场。

气急之下,已经四十的张淮深连声咳嗽,忙用茶压下。

说起来,自从张议潮在长安逝世后

(宣宗逝世后,朝廷猜忌归义军,趁着张议潮之兄、张淮深之父,在长安作为人质的张议谭死后,要求张议潮入长安为人质。张议潮最后死在长安,张淮深成为归义军实际掌舵人,但朝廷却不愿承认他节度地位,张淮深只能自称节度。)

张淮深一直如履薄冰,回鹘、吐蕃、吐谷浑、龙家等部落卷土重来。

他继位后,再次举起叔父留下的旗帜,向东“讨番开路”,亲自率军攻打瓜州、肃州回鹘。

张淮深本人亦是猛将,领陌刀甲士先登城楼,连克瓜、肃、甘、凉四州,一度和唐廷西北藩镇接壤。

但好景不长,一方面,此时王黄起义如火如荼,朝廷根本无暇西顾,策应支援。另一方面,唐廷也的确怕极了这些能打的藩镇,不仅没有加授张淮深为河西节度使。

反而派出了由文官担任的河西都防御使,跑来摘桃子。

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

唐中央派出的虾兵蟹将,根本没办法在河陇站稳脚跟,到乾符六年时,就被吐蕃和回鹘人赶走。

反而连累归义军再一次陷入窘境当中

龙家(部族名)盘踞肃州,回鹘盘踞甘州,凉州被吐蕃反攻。

紧接着,黄巢入长安,泾原、凤翔等京西北藩镇全部东调

吐蕃军阀进一步席卷西部诸州

屋漏偏逢连夜雨,这事也有李业的责任

他当初在咸阳接纳从长安逃出的士民,却没成想,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人。

张议潮之子,张淮鼎,原本是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,但因为黄巢入长安,张淮鼎趁乱逃出,改名易姓,居然逃回了西北。

这下,让张淮深的地位更加尴尬。

张淮鼎联合张家的“外戚”李氏,企图让张淮深交出权力,原本团结的归义军内部,却因为继承人争端,开始分裂。

夜色将近,张淮深看着幽幽灯火,暗自叹息

当初叔父离开敦煌时,对他再三嘱咐,要谨守河西六州之地。

如今,归义军却节节收缩,自己的身体也愈加不虞,若是就如此去见叔父,又该怎么交代呢?

就在此时,门外突然传来声音

“节帅,衙将康通义求见。”

康通义是昔日跟随张议潮东征的大将,康通信之弟。康通信在和吐蕃人的战斗中阵亡,其弟就成为了归义军中有数大将,替张淮深约束衙军。

听闻手下大将夜中参见,张淮深以为有大变故,连忙相招。

稍许,一名虎背熊腰的中年将佐入内,拱手禀报,面上却难掩喜色。

“节帅,官军西进了!”

“官军西进?”

张淮深先是一喜,随即又沉默下来,迟疑问道

“据我所知,巢贼之乱尚未平定,官军何来余力西进,再说......”

此时的归义军还不知道东边的情况,以为黄巢起义仍在持续。

而且,张淮深本人,是吃过长安中枢好几次亏的,就连现在,身上节度使都是自己宣称的,没有朝廷授予。

他还打算派使者入朝请节呢

就这样的朝廷,哪里会顾虑到什么河西六郡,什么安西旧民?

结果,康通义却是摇头,兴奋到

“末将原先也是不信,上月,末将部下在瓜州截到一支泾原来的商队,获知消息,现在巢贼已然伏诛,中原里,一个唤作李业的宗室功臣,受封天水郡王,主动向圣人请缨西征河陇,已经拿下会州,剑指兰州、凉州!”

“一开始末将还不相信,待从其他商队也是如此印证后,方才确定。”

“这天水郡王,原是勤王军中一等一的名将、强军,如今率兵西向,那些个河陇蕃贼必不能当,河陇光复在望啊!”

张淮深闻言,心中震惊之余,亦是波澜起伏,忽得站起身来,连呼吸都有些紊乱。

他明白对方话中之意

以前叔父和他,两次东征,讨番开路,都打到了凉州,但却都没有守住。

很大原因就是势单力孤,没有外援

宣宗朝时,有官军西进策应,还好,到了懿宗以后,朝廷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西北。

归义军只能依靠薄弱军力,同时对抗河西周边众多异族

而现在,李业的西征,一下子改变了河陇地区汉藩对峙的力量对比。

如果自己此时率军东征,和李业东西夹击

打通河西走廊,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