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青一直有一个心愿——希望自己与世无争,无论工作还是生活。
他自己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个心愿,比较强烈的时期是参加工作以后。
这个心愿的产生应该更早,也许是在高中时期,只是那时还比较模糊,没有很清晰的意识。
参加工作后即使已经很明确,他也只是埋藏在心里,没跟任何人讲过。
他已经习惯了把很多东西埋在心里,不知道将来是否有开花结果的可能。
许多年后,穆青自己慢慢明白,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。
是否与世无争,很多时候并不是他自己说了算的,除非没有任何想法,也不去做任何事,或是已经完全遁入空门。
最初穆青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心愿,不是因为厌世,也不是没有进取心。
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无奈,这种“无奈”让他活的很累。
刚参加工作时,他总是小心翼翼。
不会因为领导的斥责而进行申辩,不会因为工资、奖金与同事竞争,更不会因为一个职位或者晋升机会而去投机钻营。
他不会,也没有这样的门路,更没人教他应该怎么做。于是就只想认认真真工作,脚踏实地生活。
活在当下、活成自己,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宁静。
不想得罪谁,当然也不希望谁招惹自己。平平淡淡的活着,好像歌词里唱到的“平平淡淡才是真”,他信奉这句话。
他分不清这是一种逃避,还是对环境的适应。有人说他“心大”,他也弄不清楚“心大”是指什么。
穆青是一九八六年考上的大学,一所当地办的地方大学,在国内没什么名气。
他毕业好多年后,才知道,这样的大学,跟后来的九八五或二一一根本不沾边,连省属大学都不是。
听人讲,这所大学在后来的高考录取过程中,属于第二批次,所以是后来大家叫的二本大学。
他当时上学时,这所学校大部分专业没有本科,他的毕业证上也只是大专学历,学制三年。
当时主要是招收本地学生,面向本地,为本地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。一部分需要走读,每年只是象征性地收五十元学费。
他毕业几年后,这所学校大部分专业才逐渐增设本科,面向全国招收二本学生。
就是这样的大学,当时也并不是很容易考上的。
加上穆青这样的大专,当时高考录取比例,恐怕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,穆青算是幸运的。
那时考不上大学的孩子,大部分都是家里父母出面,寻门路求人去找一份工作。
没有门路、也没人可求的,家里最后没办法,只能出钱出力去做一些小买卖。那个时候叫个体户,当时的个体户还是被人瞧不起的。
当时,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: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,大家都觉得,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学文科,文科没什么用。
高中文理分班时,去文科班的不超过百分之十。
穆青是喜欢文科的,尤其喜欢政治经济学。他一直都是政治经济学课代表,但当时大家都不去文科班,他也没去。